王川: 论做题家和出题家

本文来自笔者最初在微博上的一些碎片化思考的整理和加工。1/ “做题家”是流行于网路的戏谑用语,最初指那些勤奋努力,擅长做题考入名校,但缺乏资源,网络和全面的视野,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怀才不遇的人。笔者作为一个前优秀做题家 (数学竞赛湖北省第一名),对其心态...

shell-4395609__340

本文来自笔者最初在微博上的一些碎片化思考的整理和加工。

1/ “做题家”是流行于网路的戏谑用语,最初指那些勤奋努力,擅长做题考入名校,但缺乏资源,网络和全面的视野,在现实中屡屡受挫,怀才不遇的人。笔者作为一个前优秀做题家 (数学竞赛湖北省第一名),对其心态和缺点还是有发言权的,在此拆解分析一下,与大家共勉。

2/ 应试教育花了十多年把做题家打造出特定的身体习惯,包括并不限于:

寻求短平快的明确的答案;

对风险,模糊和不确定性容忍度低,并会因此坐立不安;

线性思维;

把难度等同于价值;

把创造价值等同于捕捉价值;

思维模式简单化僵化,喜欢把自己的强项当作榔头,以为世界上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使劲敲一下就可以解决;

拒绝承认自己的弱点,缺乏从零开始的勇气;

喜欢和周边实时攀比各种 KPI (考分,地位,金钱等等),如果某种公众认可的 KPI 比别人强就沾沾自喜,如果比别人差就咬牙切齿捶胸顿足;

缺乏独立构建自己的独特体系的勇气,自信和耐心。

这些身体习惯不可能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就完全摆脱。

3/ 做题家相当于别人把框架和 API 早已定义好了,他和无数竞争者一起比赛谁能更高效的完成底层和后台的实现,但选择这条道路后,也就意味着他始终处于一个标准化的,有无数潜在替代者的弱势地位. 但你要说他弱势他还不服气,他会说,我做的事情需要很高的智力和学历呢,我能脱颖而出,我是强者。

4/ 优秀做题家可以看成一种浅层神经网络,在局部拟合得非常好 (考分非常高),一旦出现新情况(到了社会上), 拟合失效,本来可以增加新的一层神经元来更好的抽象客观事实 (而且更轻松) ,他们却坚持要继续在同一个浅层抓狂的继续拟合。按照一位哲人的话说是,“喜欢改参数,不愿意换算法”。

5/ 按做题家培养的小孩,被家长逼着填鸭式的学习,很难理解自发凭兴趣长期迭代的妙处。只是一味追求短平快,最终会遇到增长瓶颈而出不来。捏软柿子才能真正迅速迭代。很多人的问题是想一蹴而就,啃硬骨头半天啃不动,浪费大量时间而没有任何进步。同样时间可以到外面找五百个软柿子捏,捏完后发现原来那个硬骨头早已不在话下了。

6/ 做题家习惯于”直接正面攻击”达到目标,但这种方式在复杂系统内实操时的最大问题是遇到的阻力会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就是使劲越大反抗越大。如遇到无法克服的阻力出不来,就完蛋了。英**事理论家李德*哈特 (***5-1970)推荐的“间接方式” (indirect approach),本质是始终避免耗费资源在阻力过大的地方,始终让自己保持有很多选择和良性循环的态势。

7/ 考分高的做题家,相对于有强大自发兴趣的探索者,长期看之所以更难有大成就,原因是: 短期的功利性过强,对于无法迅速打分,无法通过高分证明其优越感,无法迅速产生价值的东西毫无兴趣,因此往往视野狭隘,在和未来的连接组合中缺乏准备。这是一个怪圈: 视野狭隘,所以就更缺乏动力去探索和拓宽视野。

8/ 笔者在以前读书和工作时,最不爽的感觉是: 本来自己已经有一定知识体系的积累,在自己的体系内驾轻就熟,做题如削瓜切菜般轻松,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结果常常 (因为增长瓶颈,行业变迁或别的不可抗因素) 突然被迫要重新学习掌握一个自己没有任何基础的体系。

9/因为在陌生体系内打基础的初期,是一个极为吃力和见效慢的过程,因此和其它智力平庸,但是已经在现有体系内有相当积累的人相比,会有很长一段时间感觉像个狼狈的傻*.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情愿在夕阳产业苟延残喘也不愿直面现实的一个原因。而且在别人已经开拓的体系内追赶补课,没有自发兴趣驱动的强大动力很不爽,食物链顶端的位置早已被他人占据,即使花很多时间也很难获得超值的回报。

10/ 最终要获得突破,一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体系。在一个多维度的信息世界,只要涉猎足够广 (宽度),下足够多的功夫 (深度),积累一定时间后,一定能够以你自己独特的方式,实现突破。这种做法有两个好处,第一,自己探索的过程中,以兴趣为导向,始终会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第二,因为是多维度的探索,因此自由度和灵活度极大,调整能力极强,可以有多种组合灵活跨界,不会陷入某个狭窄体系, 而日后又要遭遇被技术淘汰要完全从零开始的窘境。

11/ 真正的艺术家和创作者,为兴趣和自由而创作,而不是去迎合讨好某个特定目标的受众。违背内心去迎合外界定义的 KPI. 去讨好外人,是无法持久的,而且对方很容易可以感觉到,并因此对你的态度转为轻蔑。伟大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永远是潮流的领先者,而拒绝做外人支配的做题家。

12/ “解决当下某个具体问题”的创新,相对而言吃力而不够讨好,因为问题的框架本身已经固化了,已经有若干竞争者和(还不够好的)替代方案,所以限死了可能获得利益的上限。创造或参与一个全新的还不被理解的体系的构建,会随着体系本身的迅速增长发展,和各种新机会指数型的涌现,一起指数型增长。因为整个体系的大的框架在迅速膨胀,所以发展的空间非常自由,可能仅仅是因为比别人多走几步,尽管姿势歪歪扭扭踉踉跄跄,仍然可能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

13/ 前者是”做题家”,后者是”出题家”。

14/ 十几年前,当一些风险资本家傲慢的诘问 “脸书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时,他们恰恰错过了投资一个伟大“出题家”的机会。

15/ 不能积累,叠加,创造复利的事情,都不值得去做。一个事情遇到回报递减的增长瓶颈了,就不再值得去做。必须换个方向,寻求新的突破。虚张声势的花架子,自己清楚并没有实质性进步的东西,不值得去做。执意要去做不值得做的事情,就是自欺欺人。单维度猛推的成功的做题家们,在被出题家早已定义好的

框架内,迟早会遇到其增长瓶颈,然后会在抓狂的绕过瓶颈的努力中,不断掉入各种坑里。当然,早掉坑比晚掉要好多了。

16/ 优秀做题家一般对”出题家” 会有本能的厌恶,一是因为少数冒头的看似智商不高的”出题家”,会以看似极小的代价获得巨大的利益,二是为自己长期积累的做题技能在新的体系里一点都用不上而感到极为愤怒。

17/ “做题家”的特点是模式成熟,短期风险有限,但长期回报有天花板甚至会变负。”出题家”的特点是起步期间破产或饿死的风险大,但如果能突破某个临界点,长期回报指数增长无上限。从做题到出题的跨越,需要不断低成本试错,增加自己的网络和体系复杂度,寻找可以产生正反馈循环的切入点。

18/ 优秀做题家,很难摆脱自己的锚定偏见 (anchor bias), 在遇到微妙的悖论时喜欢痛快的喷和抬杠,而绝对不愿深度思考。锚定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过去生活经历中遇到的各种事物的参数值是天经地义,正常的。如果发现参数值超越自己的经验范围,就一口咬定是反常的错误的,而没有去深挖背后的场景是否早已发生微妙的改变。再往深挖,大家都喜欢只看表面数字,而不愿花力气研究底层的复杂机制。把墙上的时钟指向,等同于真正的时间; 把相关性等同于因果性 ; 把”观察性研究”

( observational study) 等同于“随机控制实验”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19/ 做题家更本质的问题是,没有独立面对风险和评估风险的能力。因为他成长过程中都是在一个温室里,做不了题损失不大,能做题就可以赚更多。遇到超过其做题能力的全新情况时,做题家很容易惊慌失措,而缺乏直面风险坦然行动的勇气。做题家可能鄙视出题家智商不高,但就愿意独立承受风险这一点,做题家最后还是得老老实实给出题家打工。短期看做题家占点小便宜,长期看活下来的出题家占大便宜。

20/ 做题家在羡慕少数出题家获得巨大利益,并试图转变成出题家的过程中,会有两种不同体验: 一是在顺风顺水的大牛市时入场,然后感叹,原来钱这么好赚,早点当出题家就好了。二是入场后遇到熊市,损兵折将丢盔卸甲,然后感叹, 我太贪心了,愿以后世世代代不做出题家。然而世间终究没有好办法让你便宜占尽风险全无。

21/做题家有个挥之不去的幻觉,就是拼命把题做好了,自己就可以进入核心利益阶层。殊不知,出题家冒了很多风险,经过长期积累才获得现在的地位,怎么可能随随便便释放主要利益给没有承受过风险的做题家? 再说,有那么多做题家来竞争某个预先定义好的岗位,自然也就限制了他们议价的能力。

22/ 成为”出题家”的前提,是需要一个自己拥有事实上的 API 定义权的体系,有足够多玩家愿意参与你的生态,服务你的 API 来分一杯羹。出题家的地位往往来自于对某些稀缺资源和关键节点的控制,很多时候这些控制力不是刻意计划,而是做着做着就突然发现自己有这种力量。但这和具体专业做题能力,往往一点关系都没有。

来源:investguru 微信号:investguru

本文来自得或失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6659.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7-14
下一篇 07-14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