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放到整个中国古代
光绪帝也算是一个悲情皇帝
而由于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朝代
他的悲情更显得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努力,他的挣扎,他的退让,
也包括他的死
1
1908年11月14日,下午六点过。
内务府大臣增崇一家正准备吃晚饭,宫里忽然来了一个送通知的差人,送来了一个口信:
“万岁爷病重,请堂官即刻进里头预备差使。”
听到这话,增崇和他那几个同样在内务府当差的弟弟面面相觑,脸上的神色捉摸不定。
增崇当下问了差人,还通知了谁?差人回话:
“咱们宅是头一家。从这儿再到沙井胡同给奎大人送信,然后到马大人胡同景大人宅,继大人宅在西城麻花胡同,是由别人去送知会的。”
“奎大人”,指的是首席内务府大臣奎俊,“景大人”,指的是末席内务府大臣景丰,“继大人”,指的是次席内务府大臣继禄。
四位内务府大臣全部通知到齐,增崇一听就知道,万岁爷绝对不仅仅是“病重”的事了。
增崇马上中止了晚饭,吩咐备车马,就往宫里赶。在出发之前,他和首席内务府大臣奎俊已经通了个气:先穿常服去,但随身带着素服。
照片中间者为增崇,左为他的儿子察存耆,右为他的孙子察奎垣。当天的这些场景和对话,来自察存耆后来的口述回忆《光绪之死》。
等到进去一看,一具棺木已经停放安好。
大家都知道棺木里躺的是谁——刚刚驾崩的爱新觉罗·载湉,也就是光绪皇帝。
这时太监又发话了:
“大人们请回宅歇息歇息吧,明天一早上来听旨,恭办大事吧。”
增崇知道,所谓的“听旨”,听的就是慈禧太后的“懿旨”。
回到宅中,增崇和他的两个弟弟合计,一位弟弟说:
“这简直太可怕啦!”
另一位弟弟说:
“这里面怕是有什么事儿吧?”
增崇叹了口气,摇摇头说:
“这咱可就说不清啦!”
增崇他没想到的是,“说不清”的事还没结束:就在第二天的下午两点左右,要给他们发“懿旨”的慈禧太后在把三岁的溥仪立为皇帝之后,也一命呜呼了。
皇帝和皇太后相继去世,前后相差不到20个小时。
满朝大臣,在那几日满面悲戚,却又满腹狐疑,他们心中的所思所想,用当时吏部考功司主事胡思敬后来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德宗(光绪)先孝钦(慈禧)一日崩,天下事未有如是之巧!”
1875年1月12日,年仅19岁的同治帝驾崩,无后。由于有“太皇太后不能垂帘听政”的规矩,身为同治帝母亲的慈禧千挑万选,选出了既是自己侄子又是自己外甥的载湉,立为皇帝,年号光绪。此举可谓是“一石二鸟”——由于这算是为自己夫君咸丰立的嗣,就形成了母子关系,自己依旧可以以“太后”身份垂帘。而载湉当时年仅4岁,又便于控制。
慈禧对光绪的感情,确实是有些复杂的。
一方面,膝下已无子嗣的慈禧没有理由和一个孩子建立仇恨,更何况从理论上来说,光绪成年后终会亲政,两人建立真正的亲昵母子关系对她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所以并不能说慈禧对年幼的光绪是不爱护的,按照她自己对臣属的说法是:
“常卧我寝榻上,时其寒暖,加减衣衿”;
“我日书方纸课皇帝识字,口授读四书诗经,我爱怜惟恐不至”。
但另一方面,长期垂帘听政给慈禧带来的权力***已如同一针上瘾的**,无法轻易摆脱。尽管光绪视己为母,恭敬从命,但慈禧依旧还是要千方百计维持和巩固自己的权力。更何况光绪并非是一个毫无主见贪图享乐的昏庸之人,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抱负——一方想要权,一方不肯放,双方势必会渐渐产生矛盾。
两派的最初交锋起自甲午战争:光绪极力主战,慈禧先主战,后主和。这场堪称是中日近代“国运之战”的成败得失,自然不能用简单的“主战”或“主和”来判断是非,却由此埋下了之后光绪和慈禧的公然对决的***——戊戌变法。
由这场“百日维新”引发的母子决裂,背后的故事大家已经耳熟能详:
尽管这场既不接天线也不踩地气的“变法”有诸多不足之处,但光绪帝痛定思痛后的顺应民心之举,是完全可以理解且顺应历史潮流的。及至变法步履维艰之际,退无可退,维新派只能铤而走险,但所谓的“围园劫后”计划被证明只是一场纸上谈兵,反而让慈禧太后彻底对光绪失去了最后一丝温存。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关进了只有一条通路对外的瀛台。对于慈禧而言,已与自己结怨的光绪肉身存在不仅变得毫无意义,甚至将成为一种威胁——一旦自己百年之后,很可能就会被彻底亲政的光绪从上到下“翻烧饼”。
为此,慈禧先是策划了“己亥建储”,试图用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取代光绪,另立新帝。不料列强一点面子也不给,并不承认“新储君”。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恼羞一时的慈禧向列强宣战,结果被一路攻破北京,最终只能带着光绪等人仓皇“西狩”。
慈禧当时一定要带着光绪逃跑,并不是因为她怜惜光绪的生命,而是她知道一旦自己离开北京而光绪留下,列强毫无疑问会把实权交给他而废黜自己——天真的珍妃临死前还试图让慈禧把光绪留下“坐镇京师”,等待她的最终归宿只能是那口深不见底的井。
等到慈禧回到北京依旧掌权之后,朝中内外对光绪的最终命运已经捏了一把汗了。
1904年,日本驻清国公使内田康哉在与当时的外务部右侍郎伍廷芳对话后,向国内报告:
“皇太后驾崩诚为皇上身上祸起之时。今围绕皇太后之宫廷大臣,及监官等俱知太后驾崩即其终时。”
而在翰林院侍读学士恽毓鼎写的《崇陵传信录》中,慈禧的态度更是公开化了——当她听到有人告诉她说,光绪听说自己连日腹泻时面露喜色,顿时怒道:
“我不能先尔死!”
长期以来,大量学者为此争论不休。由于当时不可能有案卷记录,再加上涉及中国宫廷内部最高掌权者之间的暗斗,想获得确切的史料证据确实是非常难的。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光绪是“自然病死”的观点是颇有拥趸的。这种观点的主要证据支撑,就是大量存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关于光绪的“脉案”——当时各大中医为皇帝会诊的诊断记录。
从光绪早年的“脉案”可知,他自幼体弱多病,而光绪自己在37岁口述和记录的《病原》中也写到:自己有长期遗精史,多的时候每月有20多次,少的时候每月也有两三次,导致长年耳鸣,气虚。再加上变法失败后被慈禧长年软禁,心情郁结,身体状况更是一路下滑。
根据记载,光绪虽为名义上的皇帝,但其实待遇很差,尤其是被软禁在瀛台后,一度到了“食不果腹”和“衣不暖身”的地步:很多菜肴都是腐臭的,要加菜须征得慈禧同意;居所年久失修,四处漏风,让人糊个纸窗也会引来慈禧恼怒。
即便是请来的太医,从问诊到开方,也必须全程由慈禧控制,导致一些太医在给光绪会诊过程中也只是走过场完成任务。有一次,光绪亲自检查开给自己的药物,发现枸杞上生的都是蛀虫,为此大发雷霆,却又无可奈何。
一度流传甚广的光绪帝像,但此像来源存疑
所以,也有大量的观点认为:
光绪绝非自然死亡,就是死于谋杀。
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光绪死时只有38岁,就算体弱多病,也不会如此巧合恰好死在74岁的慈禧前一天——结合两人之前多年的恩怨情仇来看,若说一切都是天数,确实很难让人相信。
持这种观点的并非全是街头巷尾关注八卦的平头老百姓,也有很多具有“特殊身份”的人。
作为陪侍慈禧多年的女官,徳龄在她的《瀛台泣血记》中有很多赞美慈禧的话语,但却指出李莲英是毒死光绪的“幕后黑手”:
“万恶的李莲英眼看太后的寿命已经不久,自己的靠山快要发生问题了,便暗自着急起来。他想与其等待光绪掌了权来和自己算账,不如让自己先下手为好。经过几度的筹思,他的毒计便决定了。”
徳龄虽然把“锅”甩到李莲英头上,但她自己知道,如果没有慈禧的首肯,借李莲英一万个胆子也不敢做出这样的事,而她也并不想避讳这点:
“我竭力袒护老佛爷,可是对于她之经常虐待光绪,以及她谋害光绪性命的事,我却无法替她找出丝毫籍口。”
与徳龄持相同“谋杀论”观点的,还有另一个“圈内人”,那就是溥仪。只不过他所听说的“凶手”并非李莲英。在溥仪的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他写到:
“我还听见一个叫李长安的老太监说起光绪之死的疑案。照他说,光绪在死的前一天还是好好的,只是因为用了一剂药就坏了。后来才知道这剂药是袁世凯使人送来的。”
认为光绪是吃下“毒物”而死的,还有书法大家启功。作为清朝宗室,启功的曾祖父当时是礼部尚书,在慈禧太后的住所外侍奉。在《启功口述历史》中,他记录了一个从曾祖父那里流传下来的说法:
“就在宣布西太后临死前,我曾祖父看见一个太监端着一个盖碗从乐寿堂出来,出于职责,就问这个太监端的是什么?太监答道:‘是老佛爷赏给万岁爷的塌喇(酸奶)。”
必须承认的是,无论是徳龄、溥仪还是启功,虽然他们都是“圈内人”,但他们认为光绪是被毒死的观点,也都是出于“听说”和自己揣测。包括启功的说法,虽然来自他的近亲,但谁也无法证明那碗“塌喇”和光绪之死之间的必然联系。
所以,关于光绪“死于谋杀”的观点虽然在逻辑上有无数的合理之处,却一直缺乏直接强有力的证据,以至于“谋杀论”虽然流传于街头巷尾,却始终无法成为定论。
关于“自然病死论”和“谋杀论”的观点之争,一直持续了100年。
直到光绪逝世100年之后,真相,似乎水落石出了。
这场检验工作由四个单位联合进行,分别是: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检定中心,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清西陵文物管理处和中央电视台清史纪录片摄制组。
检验的主要对象是:光绪帝遗体的头发。
早在1980年,有关专家就对光绪帝的发辫进行过科学检验,试图弄清光绪帝是否中毒而死以及是否感染上了肺结核,但受困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未能有明确答案。
到了2008年,在各项技术水平已经符合要求的前提下,再一次通过头发检验光绪帝的死因,成了一个可行的操作,而依据的原理就是:人体头发不同截段所含的微量元素,可以反映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变化情况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
研究组将光绪帝的两截头发截成95个小段,每段都长1厘米左右。在严格的操作流程进行检测并选用具有代表性的参照样本之后,研究组得出结论:
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远高于现代人以及清同时期其他人。
图表显示,光绪帝头发中的砷含量是同时代某草料官头发砷含量的132倍,是隆裕皇后的261倍。
除此之外,检测组通过对光绪帝的头发碎屑、遗骨碎屑、身着衣物的各个部位残片等等几十个标本的检测,再辅以小白鼠样本的同情况检测,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
第一,光绪帝头发的超高砷含量,只来自于他的尸体;
第二,光绪帝的尸体中砷含量最高的区域,来自于他的胃部;
第三,光绪帝尸体中砷含量远超于标准,也远超致死剂量。
在光绪帝的头发、遗骨、衣物中发现的这种剧毒砷化合物,最终被证明是***——也就是民间俗称的“***”。
在这份报告的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研究组大胆但又果断地给出了结论:
“因此,研究结论为:光绪帝系***中毒死亡。”
至此,在百年之后,光绪帝的死因之谜有了一个科学检验的结论:
并非自然死亡,而是中毒死亡。
慈禧确实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让光绪“先她而死”,但她最终是立载沣的长子溥仪为帝——载沣和载湉是关系很好的亲兄弟。她如果真要害死光绪,为何又立他的亲侄子为帝?就不怕也会被“翻烧饼”?还是实在无人可选?
李莲英虽然在宫内一手遮天,但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太监,看主子眼色行事。虽然光绪痛恨他在慈禧面前搬弄是非,但他真有那么大胆子自己决定毒死光绪?
袁世凯在光绪去世前已被“明升暗降”削去军权(在光绪去世后更是被载沣打发回老家,但不久即复出),在朝中不少人眼里已经“仕途堪忧”,他是否有如此大的能量可以谋杀掉一个皇帝?
是否还有第四股势力?
作为“光绪之死”的另一个悬念,这个答案,至今没有一个公论。
来源:馒头说 微信号:***ntoutalk
本文来自〆一缕阳光ご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1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