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子健
来源/阿尔法工场研究院(ID:alpworks)
当定位器业务被后起之秀不断蚕食,苹果的造车计划中也有其他暧昧对象时,为了避免坐以待毙,富士康不得不造出了自家的电动汽车。
“汽车不过是四个轮子的iPhone,我们既然能造iPhone,为什么不能造电动车?”
这句话曾视为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进军汽车行业的宣言,就在近日,富士康造车已经既成事实。
10月18日,富士康正式发布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同时带来了三款全新电动车型:中型SUV Model C、中大型轿车Model E以及电动大巴Model T。
巧合的是,富士康将“Model”作为自家产品序列的称号,这与特斯拉的Model系列“不谋而合”,颇有蹭热度之嫌。
“这款车,是对我最有意义、最棒的生日礼物。”同日,恰逢富士康创始人郭台铭的生日,71岁的郭台铭亲自驾驶着Model E现身发布会,对自家的产品亦是喜于言表。
这是富士康宣布造车后,第一次向外界展示旗下的产品,而三款车型将由富士康和台湾车企裕隆汽车有限公司联合制造。
新车最大的亮点,并不算是账面上夸张的动力数据,而是未来基于不用产品需求可以OTA升级的“MIH”平台。
据官方介绍,三款电动车均基于“MIH”打造,三电系统的关键零部件均为富士康自主研发,车身部分可兼容掀背车、轿车、SUV、MPV在内的多款产品,后续能够依据客户的自身车型定位做出相应调整。
而在造车之路上,富士康提出了更为切实的未来发展目标,预计到2025年,纯电动汽车营收占其制造业营收的5%,营收目标为300亿美元,其中车辆40%的零配件由富士康自己制造。
这背后反衬着富士康的野心:既要造车,又要成为智能电动车的供应商,鱼和熊掌试图兼得。
随着本次Model系列车型的推出,四个轮子的iphone已然落地,富士康造车初露锋芒。但拨开云雾回归理性,我们不禁提出些许疑问,富士康为什么要造车?造车之路前景几何?
造车,不得已而为之
长时间以来,富士康以“为苹果代工”被公众所熟知。
1988年,鸿海集团创始人郭台铭在深圳创立富士康,代工成为富士康的立足之本;2007年,富士康成功代工生产苹果***,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公司先后打败前全球知名代工企业LG、伟创力等,稳坐全球代工之王的宝座。
但随着富士康产能的无限扩张,公司暴露出一重大隐患——过度依赖苹果。资料显示,富士康近80%的收入来自苹果公司消费电子产品的代工,彼时的富士康盛极而衰。
而自库克掌舵苹果之后,苹果的产品线明显拓宽,为了寻求持续的利润增长,降低代工厂黑天鹅事件引发的供给危机,苹果开始谋求双供应商战略。
富士康一家独大的天秤就此倾斜,以立讯精密为首的代工厂横空出世。
2020年,立讯精密斥资33亿元收购纬创资通的iPhone制造业务,成为第一家**iPhone代工商。公司又先后收购了韩国相机模组制造商Cowell和台湾金属框架制造商Casetek。
而相较富士康过于依赖人工的生产线,立讯的自动化生产线也更具优势。2019年,苹果高层曾经拜访立讯的车间,董事长王来春展示了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后表示,“如果订单交给立讯,自动化团队会保证品质,而且成本再降30%。”
耕耘终有收获,立讯精密成功拿下了6.1寸的iPhone 13 Pro代工订单,加之此前Airpod、Apple watch的代工订单,公司已然在苹果供应链中占得一席之地。
而在资本市场上,这个后起之秀显然是更被看好的一方,市值曾一度达到480多亿美元,超出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100多亿美元。
此时的富士康,既有近忧也有远患,以立讯精密为代表的后起之秀正在不断侵蚀代工市场,而苹果的造车计划却又面临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随着全球各地新能源汽车的浪潮涌起,苹果介入电动车成为“公开的秘密”,近水楼台先得月,业内曾一致认为富士康将为苹果代工生产汽车产品。
但事实却大相径庭,据消息透露,苹果公司先后与车界代工巨头现代汽车、日产汽车、丰田汽车以及麦格纳传出“绯闻”。近期又有消息表示,苹果公司决定独立研发电动汽车,不再寻找代工厂,并开始恢复汽车研发中心,处理电动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所涉及的文件。
代工新能源汽车显然拥有更为广袤的体量,而此时的消费电子行业则是夕阳西下,代工价格内卷,行业天花板初现,富士康势必需要通过代工电动汽车寻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了避免坐以待毙,富士康不得不造出了自家的电动汽车。
而车造出来了,能不能卖出去,对富士康来说或许并不重要,富士康的当务之急,是通过自家产品证明自己制造汽车方面的实力,继续拿下苹果汽车的代工订单。
毕竟,在造车之路上先声夺人,算是自己代工汽车业务上最好的广告。
十六年造车路
这场声势浩大的广告,富士康已经精心策划了十年余载。
虽然在郭台铭看来,富士康汽车从产品构思、外形设计、电池设计,到机械工程、三电系统、操控内饰等,仅仅花了一年时间完成,但其实,富士康对造车事业觊觎已久。
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曾斥资3.7亿,收购台湾安泰电业100%的股份,该企业为台湾四大汽车线束厂之一,主要生产制造电瓶线以及倒车雷达等车用电子设备。
随后富士康逐步将版图扩大到了中控、仪表盘显示器等领域。
2010年,富士康陆续为特斯拉、宝马、奔驰等传统汽车制造商提供电子产品。2013年,富士康与特斯拉达成交易,为部分Model S提供车内面板,还获得了其上百个零部件订单。
不过,此前的种种动作均集中在汽车零部件的代工,并未涉及到整车制造方面。
2015年3月,富士康与腾讯、和谐汽车成立了合资公司,成立和谐富腾(拜腾汽车的前身),首次将业务领域拓展到了整车。但到了2017年,富士康和腾讯相继退出。
随后,富士康向宁德时代投资10亿人民币,2018年,领投小鹏汽车22亿元B轮融资。
2020年1月,菲亚特·克莱斯勒证实,正与富士康母公司鸿海集团组建合资企业,生产电动汽车并涉足车联网业务,双方将重点开拓中国市场。同年7月,台湾车企裕隆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裕隆在**“将与富士康携手共创电动汽车市场”,这也为此次富士康车型的发布奠定了基础。
而富士康造车之旅曾经最为接近成功的,还属2021年初与拜腾汽车的二次牵手。
2021年1月4日,富士康与拜腾汽车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拜腾汽车提供运营管理经验和产业链资源,支持拜腾首款车型M-Byte的量产制造。
但此时的拜腾已经成为了浪潮中裸泳的选手,公司因为资金不足,倒在了投产的“前一天”。对此,富士康提供了2亿美元的资金予以帮助。
可惜的是,此后的拜腾依然***不断,2021年4月,德国慕尼黑地方***下令,对中国电动汽车初创公司拜腾的德国子公司Byton责任有限公司进行临时破产管理。
富士康的这2亿美金显然不足以支撑拜腾的“复活”之路。2021年6月底,富士康宣布终止与拜腾合作,二次牵手再次宣告失败。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富士康在汽车领域的长期布局终获进展,这家靠代工苹果定位器成名的公司,在造车之路上已然走出了重要的一步。
小马拉不动大车
新车的问世,无疑给富士康赚足了面子,富士康代工的标签就此被揭下,公司开始转战整车制造的红海市场。
但在汽车行业,从代工厂到整车厂,中间其实隔着千山万壑。
对整车厂而言,考验更多的是各零部件匹配、系统匹配的集成的能力,涉及范围囊括了整车架构的布置、底盘的调校、用户交互等整车方面的关键性能。
代工厂虽然可以生产出各种规格的弹簧、减震器,但只有整车厂才能依靠这些零件匹配出新车型适合的悬架系统。
因此,在自上而下的汽车产业供应链中,整车厂无疑处在“链主”的位置,负责供应链的资源整合。而代工厂处于“链尾”,仅需提供原材料的生产。
这显然是富士康现有技术储备之下难以逾越的鸿沟。
为了填补这一鸿沟,富士康已然找到了帮手——同属台湾的企业裕隆汽车,本次新车发布会上除富士康外的另一主角。但事实上,作为一家汽车整车厂,裕隆却难言成功。
在与富士康联姻之前,裕隆汽车曾与内陆车厂东风汽车有着不解之缘。2010年底,双方合作成立了东风裕隆,该公司首款投产的车型,取名为纳智捷大7。
这是一款中型SUV,竞争对手为丰田汉兰达,凭借着18.8万的起售价、颇高的配置,纳智捷大7曾一度引起不错的市场反响,坊间称其“20万的价格拥有50万的配置”。
但在短暂的用车周期后,车辆的各种质量问题却接踵而至,维修费用颇高、车辆油耗过高(百公里近20L)的问题更是浮出水面,东风裕隆面对着品控差、核心技术落后的多重质疑。这也最终造就了纳智捷过低的二手车保值率,数据显示,大7第一年保值率仅为55.88%。
彼时,关于纳智捷大7“中石化中石油常年合作伙伴”、“二手车商颤抖的品牌”、“百公里一个加油站”等段子,在各大汽车论坛广为流传,昔日的宝岛王者已然沦落为消费者口中的段子品牌。
这也直接导致了纳智捷的销量骤减,自2015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万辆之后逐年下滑,2019年,**市场销量为1947辆,而在2020年,仅为43辆。
销量疲软,东风裕隆在经营层面上的表现亦不能尽如人意。2019年,位于杭州的东风裕隆工厂被迫停产状态;2020年11月,东风裕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在浙江法庭正式进入破产清算程序。资料显示,公司的负债总额达到人民币19.58亿元,而资产尚不足以清偿债务。
如今,虽然东风裕隆位于一线城市的4s店面尚有零星的布局,但大多以售后服务为主,曾经的主力车型处于停售状态,纳智捷退出**市场已然成为定局。
无论是否正式宣布在**退市,东风裕隆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存在感早已荡然无存,而本次与富士康的联姻,才让裕隆汽车重回大众视野,但此前技术落后的现实并没有得到改善。
据资料显示,富士康此次发布的三款车型中,Model T的电池包布置方式较为落后,其电池包放在四个轮包位置,严重侵占了车辆空间。而目前宇通、比亚迪等纯电动公交产品早已舍弃这种设计,选择将电池包布置在底部和车辆顶部。
另外,被富士康寄予厚望的MIH模块化生产平台,本就是传统车企的拿手好戏。即便在智能电动化时代,强势传统车企也都配备了纯电动平台,如大众的MEB纯电动平台、丰田汽车电动化平台e-TNGA、比亚迪的e平台、长城汽车的ME平台、广汽新能源的GEP平台等。
而在产品的营销层面,即将退出**市场的裕隆汽车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当公司官网车型的营销图册依旧把电动尾门作为亮点宣传时,我们很难想象裕隆能够给予富士康何种实质性的帮助。
对此,我们不得不提出一个疑问,当财大气粗的富士康找来江河日下的裕隆汽车作为帮手,究竟孰强孰弱?
参考过往车型的失败案例,裕隆汽车显然不能填补富士康与成熟汽车主机厂之间的鸿沟。
尾声
在传统的汽油驱动车辆的时代,无论是内燃机还是变速箱技术,所需的都是车企高额的资金投入及多年累计的技术底蕴。而电动车的天然结构,挣脱了内燃机与变速箱的枷锁,无疑拉低了车企造车的门槛。
对于拥有足够现金的入局者而言,这显然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遇。
如今,新势力造车的第一轮潮水已经退去,行业内马太效应骤显,仅剩以蔚小理为首的造车新势力方兴未艾。当第二轮潮水漫起,赛道内的选手换成了财大气粗的科技巨头。
但富士康显然不是唯一“为产品装上轮子”的科技公司。
随着消费电子产品利润的下降,苹果、华为、索尼和小米在内的智能***及家用电器制造商均宣布了投资电动车的计划。这些强大的竞争对手们,长年深耕2C业务,无论是在产品的用户交互还是软硬件的技术迭代上,均遥遥领先于富士康。
而对比造车新势力,不论是裕隆还是富士康,既没有自动驾驶的大规模应用场景进行数据采集,也没有根深蒂固的相关技术储备,更没有从营销到售后的完整商业链条布局。
在时代的洪流下,富士康已然站上了智能电动车的风口,但弯道超车的机遇,对现阶段的富士康而言,却是可遇而不可求。
本文来自江城之上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8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