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川渝的超市要求顾客必须“要有妈”

初入川渝的人,多少被当地超市里的部分标语震撼过心灵。这种标语摆在蔬菜区,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价格标示。但内容往往令人迷惑:不懂的人,第一眼会以为这是在“提醒家长带好自己的小孩”,第二眼又会觉得这是不是什么神秘脏话。“必须要有妈!”无论是“妈带儿”还是“儿离开...

初入川渝的人,多少被当地超市里的部分标语震撼过心灵。

这种标语摆在蔬菜区,看似只是平平无奇的价格标示。但内容往往令人迷惑:

2

不懂的人,第一眼会以为这是在“提醒家长带好自己的小孩”,第二眼又会觉得这是不是什么神秘脏话。

“必须要有妈!”

无论是“妈带儿”还是“儿离开妈”,对于不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来说,这都称得上是是超市里的黑话。

猛一看甚至还会怀疑这是不是人口贩卖团伙的***地。

更别提有时候超市还会加上一些更让人迷茫的注解——

而这一神秘现象背后,其实只是一种川渝地区的特色菜。

这种菜学名叫作“抱子芥”,属于芥菜的一种。它的嫩芽部分被俗称为“儿”,下面的根部被叫作“妈”。

正如其字面意思所表,如果是一整颗买,就是“妈带儿”,如果不要“儿”,那就变成了“儿离开妈”。

目前,这种奇妙蔬菜仅在川渝地区比较常见。不过也有很多当地年轻人表示,自己对“妈菜儿菜”这个称呼并不是很了解——只有叱咤菜场多年的老油条们,才会对这种行话如数家珍。

而这种“懂得自然懂”的标语,其实在超市并不罕见。

作为离生活最近的地方,超市里的宣传语,讲究的是通俗易懂,贴近人群。

对于超市的工作人员而言,他们“带货”靠的可不是悦耳动听的广告词,而是极致优美的家乡话。

在这里,没人在乎招牌上的文字是否得体,人们看重的只有“实用”二字。

在属于超市的江湖之内,其实早已诞生了一套独特的文字秩序。

初入陌生的地界,想体会最地道的方言,那超市绝对是最好的去处。大型商场极少用方言写标语,但超市的工作人员却毫不吝啬地表达口音。

之前曾有这样一个新闻:郑州市的一家超市内,一位老人走丢,其家属要求用老家方言播报,以让走失老人能听懂,但却遭到服务人员的拒绝。

新闻一出,这家超市很快被喷的狗血淋头。人们愤怒的原因也简单:使用语言就应该以人为本——特别还是在超市这种生活气息浓厚的地方。

这也是为什么你在超市里看到“带着口音的字”却从不感到奇怪。

无论是“棉发糖”:

还是“诗袜”:

人们都不会因为这是错别字而责怪超市的工作人员,只会因为其发音朗朗上口而倍感亲切。

在超市,“错别字”这一说法并不存在。

有的只是朴素的话语。

和最直白的介绍。

当然,或许可能还有一些稍显隐晦的暗语。

不过只要稍有生活经验便能识破。

在几年前,哈尔滨宜家刚刚开业的时候,曾经整过一个“东北话宣传语”的活。

以简洁大方为主题的宜家,配上东北话的广告词,这种反差感曾拉了不少来自顾客们的好感。

但由于其初衷稍显刻意,所以和超市的标语比起来可能还是味不够正。

要真想用方言来当标语,还是得讲究灵动、自然。

就以菠萝为例。在有的地区,给菠萝剥皮可以简称为“杀菠萝”,超市里就随之诞生了菠萝的两种死亡方式。

而在另一部分地区,“秃噜皮”才是来自群众的生活语言。

在贩卖日常用品的超市,工作人员没那么多心思给顾客编撰精美的介绍词,只会用最朴实的语言来形容商品。

这里没有春秋笔法,你永远不会质疑超市阿姨含泪写下的每一行话。

在商品属性上也是同样。在超市上班的大爷大妈,不会讲究瓜果蔬菜的学名或是细分品类。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好”与“不好”。

没在菜场呆过几年的人,可能还真无法分辨其中的区别。

但话虽如此,其实哪个行业都有坑小白的传统,一些搞下三滥的超市也会有这种情况。

但即使是坑蒙拐骗,他们也不会用拐弯抹角的伎俩。

说“抹零”就“抹零”,超市人从来不来虚的。

哪怕是写错英文标注,人家也会错得格外硬气。

早在这里混迹多年的工作人员们,早就摸清了顾客们的喜好。

例如每当军训的季节来临,就会有贴心的超市大妈为你在卫生巾旁标注好鞋码尺寸。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你都可以把超市当作心灵港湾。

因为超市不仅会用最接地气的语言文化,也最懂你需要什么……

来源:游研社

本文来自晨雨初听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7265.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9-02
下一篇 09-02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