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Beta:为什么说,很多白领的收入远大于ta实际创造的价值?
如果从人力资源的角度出发,评估一个人的价值、和评估一家上市公司的价值,没有本质区别。
上市公司市值 = 净利润×市盈率(估值)
市盈率,或者说估值,本质上是由流动性决定的:如果很多投资者看好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企业,并纷纷买入,估值依然会被抬高。
净利润是硬性指标,也很容易理解;市盈率(估值)则是软性指标,看得是资金流向。
资金为什么纷纷向这个方向涌入?因为看好这个行业、或者说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和盈利。
……
同样的道理,不妨以互联网大厂员工为例:
大厂员工收入 = 为公司创造价值 × 公司盈利情况 × 行业系数
为公司创造价值和公司盈利情况,都很容易理解:
1.你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就可以获得更高收入。
2.你为公司创造同样价值的情况下,公司盈利情况越好,你的收入越高。
所以,大家喜欢去互联网大厂,因为大厂盈利情况更好、所以能开出更好薪水 —— 即使你在小厂和大厂做得工作没有区别。
至于这个行业系数、类似于估值,或者说资金涌入这个行业的情况:
3.即使这个行业或者公司还没有盈利,也可以给你开出高薪,是因为大量资金涌入这个行业,水涨船高导致估值高。
……
作为互联网大厂前员工,我吃到了什么红利呢?
一是从不同行业角度来看,我吃到了“估值”红利。
如果不在互联网行业、而是在建筑工程行业(我曾经差点成为“何工”)工作,我收入会天然下降几档。也就是说,因为看好这个行业发展,过去若干年,大量资金涌入,投资各种无论初创企业或者独角兽,使得这个行业员工收入天然高于其他行业。
二是从行业内部对比角度来看,我吃到了“公司盈利”红利。
因为我所在大厂当年是最赚钱的互联网公司,所以公司高盈利导致整个公司员工收入的底线很高。我当年是从一个中厂被挖到大厂的,干得是同样的工作,甚至大厂的工作强度相对更低。但是,大厂收入是中厂的2倍以上。
剩下的,才是我的个人能力、以及给公司创造的价值,所获得的收入。
……
具体再来说为公司创造价值这项:我当年在大厂是前台业务岗,有明确的kpi可以衡量价值创造情况。
但是,公司还有很多中后台岗位,是不直接为公司创造价值增量的(注意价值增量,不是说这些人不为公司创造价值),比如行政,人力,财务等。
ta们的收入,绝大部分来自行业估值和公司盈利情况,个人为公司创造价值当然有,但不多。
所以,一旦互联网行业被政策收拾、包括中美关系问题让资金涌入减少;再加上经济增长减速,让大中小厂盈利都减缓……
这个时候,再去评估一个员工收入,就是“大幅降低的行业估值+小幅降低的公司盈利+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各种加班)”。
你个人的投入和价值创造(加班)的确增加了,但幅度远远小于前两项的下滑。
所以公司重新评估你的价值,结论必然是薪水过高,降薪或者直接裁员。
……
综上,为什么你这么累、这么辛苦的加班,收入却反而下降了?因为你所在的行业估值下滑、公司盈利也下滑,导致你个人“更不值钱”了。
而你的更努力更拼、所创造的价值增量,远远无法弥补行业下行和公司盈利下滑。
这就是选择大于努力,赛道第一道理。
你努力答案获得更好的分数,也是为了选择一个更好的赛道(学校+专业)。
很多名校毕业生混得不那么好,本质上也是选错了方向和赛道:你在一个行业估值很低的夕阳行业,公司盈利情况也不好,这个时候你再努力、哪怕一天工作15个小时,收入也不会太高,毕竟个人努力跟公司盈利、行业估值相比,太渺小了。
要认清自己,你其实并不值那么多钱。
本文来自细雨轻轻打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