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成立鹅组,只是为了有个宽松一点的聊八卦的地方,但其实我不相信有一档节目能永远播下去,哪天《康熙来了》停了该怎么办?”
“审核入组的时候,我会看谁给众所周知的大烂片打了五星——这个人起码是不客观的。”
“很多组员会把明星团队花钱求删帖的私信截图挂出来,让大家来看,心态是:你这点钱算什么?当众挂你,我更开心。”
“你觉得鹅组的言论风向出现变化,可能这正是当下大部分网民的倾向,可能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柳***当了8年豆瓣鹅组管理员,我们跟她聊了聊这个网络热门舆论场。
采访 文 吴喋喋
编辑 刘敏
11月23日,星期二,整个下午,我每隔几十分钟就忍不住打开豆瓣APP,刷新一下“豆瓣鹅组”的页面。据说这天下午,鹅组就能重新开放使用了,作为一个七年老组员,我已经两个月没有在鹅组“吃瓜”。
今年9月23日,鹅组受到饭圈清朗整治影响,被封禁两个月,这两个月里,鹅组错过的最可惜的娱乐圈“大瓜”,莫过于发生于11月22日的大S汪小菲离婚事件。很多人不知道,鹅组建组于2010年,起因就是大S和汪小菲要结婚,当时豆瓣“康熙来了”小组被这件事刷屏,引起节目粉不满,其中一部分组员就干脆单独成立了鹅组,当时组名叫”八卦来了”,专门讨论娱乐八卦。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大S是鹅组之母。
23日下午,鹅组真的开放了,点进小组页面,帖子的最后评论日期不再是“9-23”,手指往下划,几秒内就不断有新的帖子冒出来。
鹅组的这十一年,是内娱发展的一个缩影。鹅组早期讨论港台综艺,很快重心转移到**流量明星,大量的粉丝涌入豆瓣小组,试图抢占这个舆论场,粉丝都希望爱豆成为“组宠”,他们给偶像主演的烂片打豆瓣五星,在娱乐小组屠版吵架,也把鹅组带向了流量顶峰。
鹅组是一个给明星祛魅的地方。用八卦的形式,组员们评价明星演技,批判明星违反社会秩序的举动。很多公众人物的负面、正面新闻,在组里获得了集体记忆。“诈捐”“不可说”“绿大暗”,常常用一两个专有名词,就立刻粉碎掉主贴的明星光环,甚至有位流量女星在组里的名字就叫“她”,一用“她”做标题,所有人都知道这是谁。
豆瓣小组是传统BBS风格,去中心化,没有算法和流量加持,反而让每个用户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常常有主流舆论场忽略的议题,在68万用户的鹅组一天之内从0发酵起来,变成一场网络事件。
去中心化和集体认同感,让豆瓣鹅组里活跃的发帖用户极多,却并没有诞生出一批组内“豆红”,组员们发布一些独家照片视频时,会自发打上“鹅组”字样的水印,而不是把**人的ID打上去,将自己的产出视为集体结晶。
鹅组也被诟病是“智商洼地”。一个拥有68万组员的庞大社群里,什么声音都可能出现,鹅组组员以女性居多,活跃在保护女性权益等社会议题的第一线,却也经常热衷打“小三”,显出某种不太自洽的反智倾向;
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变化是,如今的鹅组的审核基本上已经上交给豆瓣,而非单纯的民间小组了。
我们采访到鹅组创始人之一、前管理员柳***。2011到2018年,她每天泡在小组里,见证了这个中文舆论场的急速兴起。
2018年,柳***卸任管理员,离开了这个她运营8年的豆瓣第一娱乐小组。当年年底,审核入组的工作从管理员手上移交到豆瓣,官方通过大数据算法来筛掉水军账号,选人进组。
以下是柳***的自述。
1
2018年3月的一天,早上***点,我正在家里睡觉,豆瓣突然打来电话说,中午12点之前,要我把“八卦来了”的组名换掉。
这是我们的小组遇到的第一次整顿。当时豆瓣官方联系不上组长老段,就让我们管理员来决定。
我赶紧和几个管理员讨论了一下,想到组员自称“八组er”,简称“八组鹅”,那就叫鹅组吧,我又随便搜了一张鹅的图片截了一下,换成新头像。
整个过程非常仓促,不仅要起好新名字交给豆瓣去改,还要写一个公告,公告写出来要给豆瓣审,豆瓣审完了还有其他管理方要审,手忙脚乱之间,八组就这样变成了鹅组。
除了改名,鹅组当时还被关停三天,这对我倒是没有什么影响——小组被停了,我也没法审批入组申请,正好那时候我在打《阴阳师》,干脆就玩了三天游戏。
但外界把这件事看得挺大的。当时好多和我们有竞争关系的娱乐小组,觉得鹅组被封了,它们就能趁这个机会壮大起来。流量粉丝也很开心,觉得黑他们爱豆的地方没了,但他不会想到说,给爱豆制造热度、让他们发安利的地方也没有了。
在2018年,我们的流量已经很大了。现在鹅组有68万用户,当年是30万,帖子更新速度可以精确到秒,隔几秒钟你一刷新,一整版就都是新帖,几十万人在这里讨论娱乐八卦和社会热点议题。
我是鹅组的创始人之一,我当管理员的职责,主要是删除违禁帖子、设置屏蔽词、审核入组申请。
而生活中,我的本职工作,是一家图书公司的编辑,做鹅组管理员只是我的兴趣,下班后、上班摸鱼时间稍微管一下,没有花很大的精力,也没给我带来什么经济收益。
这个小组最早是2010年成立的。
2009年那会儿,我在豆瓣“康熙来了”小组里面玩。第二年大S和汪小菲结婚的事情在组里刷屏,小组管理员很厌烦,要求不在组里谈跟《康熙来了》节目无关的事情。2010年11月,我和几个“康熙”小组的组员一合计,决定自己建一个小组。
一开始成立小组,只是为了有个宽松一点的聊八卦的地方,但或许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我总在想,虽然当时《康熙来了》如日中天,但除了《新闻联播》,我不相信有一档节目能永远播下去,哪天《康熙来了》停了该怎么办——我想得没错,六年后,2016年,《康熙来了》真的停播了。
我们把一个朋友闲置的空白小组改了名字,变成“八卦来了”小组。老段当组长,她当时还是个医学生。我和“lex”、“日立”担任管理员。
既然手上有了一个组,我肯定是想把它做好的。不到一个月,鹅组人数就突破了15000,现在回忆起来,有三个方法起了作用——
第一,写长帖吸引读者。
小组刚建,我就写了一个长帖叫“那些明星教给我们的事”。我把看《康熙来了》嘉宾的不同感受,一段一段写下来,陆续更新。
这是我早年玩天涯积累的经验:写长贴不是一口气把所有内容贴到主楼里,而是不断在楼里留言,吸引人不断刷帖子,过来跟你讨论,如果别人想回复你的贴子,他就必须要加入小组。
我还更了另一些长贴,主要是平时写稿子时看到的有趣的东西,那时我在做一些历史入门读物的稿子,不方便放在文章里的,我就摘出来,写成帖子。
第二,允许别人在鹅组里挂人讨公道。
当时豆瓣有一些早期的网红,其中有一个人卖东西坑友邻。被坑的用户到其他组发贴,帖子被删了,人也被踢出来。
这些被坑的人也到鹅组来发帖。我从来不删,怎么卖东西坑人还不让人说了?还不能给人一个说理的地儿吗?这导致很多豆瓣用户来组里掐架、看帖子,我当时没有想过这会带来流量,但客观上让鹅组更火了。
第三,限定话题。
这是本职工作给我的启发:拿到一本新书,如果宣发时说这书什么人都可以看,没有年龄段、没有用户的区分,那它绝对卖不出去。卖得好的书一定只有一个主要购买理由,只卖给一类特定人群。
做小组也是,你不能让大家什么都讲。如果在一个小组里什么都可以讲,大家其实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你要做限定,要么限定话题,要么限定形式,就像”当时我就震惊了”小组,就规定帖子的标题必须要打感叹号。
在鹅组,聊娱乐八卦是最主要的,一些生活类的话题,虽然原则上我规定了不可以聊,但我也没有特别地去限制,只要保证当你点进小组版面,整个一看能知道它主要讨论的是什么话题,就可以了。
有时候人家想说一个生活上的烦恼,也没问题,我一定会去卡的是晒***、晒照片的帖子,如果不管,就满屏都是晒照片的了,会冲掉你的版面。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年春节前,好多女生要做指甲,有一个组员晒了指甲,等我上线的时候,铺天盖地都是指甲,最后晒脚趾甲的都出来了,人的自恋情结,真是没办法。
我还看过有人发***,问“大家看我的牙龅不龅?”我没在帖子里说话,因为毕竟是管理员,不能让组员觉得被针对了。但我没忍住发了一条广播:“自己牙龅不龅照镜子不就知道了,为什么还要发照片问?”
就这样,不到几个月时间,小组就火了,变火的标志是开始有人在小组里发广告了。这时我不用自己造热度,专心删广告就行了。
2
2014年,鹅组第一次经历粉丝掐架造成的屠版。
那一年,豆瓣站方有次联系我们做个活动,要求我们把小组大门完全敞开,不审核就可以加入。我也刚好正忙,就一直没盯着小组。等我再次上线,发现组里刷版吵架,很多人问,四大流量小生的名字怎么都发不出来?
当年的“四大流量”是鹿晗、吴亦凡、李易峰和杨洋。我一问,是其他管理员把四大流量和张艺兴、黄子韬等人的名字设成了屏蔽词——不设门槛,导致四家粉丝大量涌入八组开帖,吵得一塌糊涂。管理员们等大家都冷静了,再把违禁词放出来。
流量鲜肉出现以前,鹅组不会这样。虽然早几年“快乐女声”那些选秀明星也有粉丝,我记得是郁可唯她们。但那都不是有组织的粉丝,只是大家爱看节目,喜欢的选手不同,偶尔会吵起来,但帖子里大部分人还是在讨论节目。
2010到2014年之间,我观察到一些变化。小组一开始讨论港台日韩的明星比较多,渐渐的,国产电视剧和综艺的讨论多起来了。
经历过天涯,刚来豆瓣的时候,我觉得这里的人怎么说话有气无力的,吵个架都没有什么战斗力。但2014年之后,粉丝吵架的战斗力全都升级了。
各家粉丝都希望偶像在鹅组有正面形象。豆瓣小组的页面和天涯不一样,比较封闭,如果你一眼扫过去,首页满满的都是某个爱豆的夸奖贴,大家就会觉得他好红,比其他人更红,粉丝因此特别活跃。
2015年,有一部网剧播出,我记得两个主演的粉丝掐得很厉害,我有时怀疑,粉丝吵架是不是也是剧方炒热度的手段?我本来疑惑,粉丝为什么不能圈地自萌?后来发现两方粉丝吵架,会有一圈人围着看。
你看沈玉琳做的那个节目《分手擂台》不就靠吵架做热度吗?大马路上两个路人吵架,都会有一堆人在旁边看热闹。很多组合也是,有黑称之后,大众也跟着起哄,他们反而能出圈了。一些组合内部也是粉丝常年吵架,我觉得这也是他们一种保持热度的方式。
粉丝之间都想自己喜欢的偶像拿到好的角色,可是好角色就这么多,同类型的明星有这么多,谁也别说谁演技比谁好,大家都看在眼里。只能靠吵架给自家偶像争取热度。
流量粉丝涌入后,我就要花很多时间审核,我需要排除掉太激进的粉丝,来保证组里的氛围。
每个申请,我都会点开用户的主页看看,我会拒绝掉几种人的申请:
注册时间太短的——我会觉得Ta注册一个号很容易,进组后可能不会珍惜这个账号,会用账号随意攻击别人;
给众所周知的大烂片打五星的——这个人起码是不客观的。
爱骂人的——有人会在主页里四处开喷,那***吗要把这样的人放进来给自己找麻烦?
这时候即便我一整天什么都不做,从早审到晚,也只能放四五百人进来,被我拒绝的人会比被放进组的多。申请进组的页面,一页有50个人,每天有20到30页的新增申请。我一打开豆瓣,常年有70、80页的待审要看。
遇上有热点的时候,申请进组的人还会更多。有一次特别好玩,不知道是谁把八组的内容弄到虎扑论坛去了,虎扑直男就开始骂鹅组的女生,鹅组也会反过来骂虎扑臭直男。就有一天,突然好多新用户申请入组,说自己来自虎扑。都是新注册用户,我当然不允许他们进来。
很多人觉得进组速度是玄学,有的人等了几个月,有的人一申请就进组了,这背后其实就一个原因:看我当时忙不忙。当时卡人进组这件事是我一个人在管,运气好赶上我正好在家休息,那很快就进组了。
3
怎么删帖、有没有收钱删帖,好像是外界对我们最好奇的事情之一。有的人看见帖子没了,上来就骂我,说我为什么删他的帖?实际上我去后台找,发现帖子是被系统吞掉了,有一阵子豆瓣会吞掉带链接的帖。
这时候我不会耗费很大的精力去对他说,不是我弄的,你干嘛这么骂我?我只会说,你的帖子是被系统吞了,告诉我标题名字,我去回收站找出来。也会教ta之后要避开哪些字。我会解释,但我不太在乎对方后面的反应,因为大部分人是不会道歉的。
有一次我上班比较闲,就摸鱼多审核了几个人放进组,刚好赶上范冰冰查税的事儿。下午就看见很多人骂我——他们发现那个时间点组员人数在增加,就认定我收了范冰冰的黑钱,新增的这些人一定是水军,这个思维就是很直线的。
你知道好多时候人喜欢把自己伪装成受害者,举起一个正义的旗帜,去打击自己讨厌的人。我经常收到那种邮件,是粉丝发来的,Ta不会明说某个ID老发自己偶像的黑帖,而是上纲上线,说这个黑粉嘴多臭,在这待着侮辱了鹅组。但我一看就明白,这还是粉丝之间的斗争。
在今天你能看到很多人上纲上线扛着大旗举报,实际上我们在2014、15年那会儿,饭圈就已经很会上纲上线了。
还有一些帖子,是触发了关键词被屏蔽的。每年双十一前后,我们一定要把“长筒靴”、“大衣”这种词屏蔽掉,否则就是铺天盖地的讨论,“买什么长筒靴好?姐妹们,帮我看看这双怎么样?”就是这样的。
我还记得曾经组里有人发帖吐槽流量艺人,是属于正常的diss,但这个艺人的粉丝就故意在留言里放政治敏感词,她以为我会因此把整个对她偶像不利的帖子删掉,结果我只删掉了她的留言,然后把她踢出组。
还有一些帖子,是豆瓣比较害怕的话题,都不用我动手,社区管理员就删掉了。你去看删贴记录能够看到帖子是谁删的,管理员删的就会写小组管理员,豆瓣删的就是社区管理员,后者删的帖,我没有权限把它从垃圾站里弄出来。
4
做管理员会有很多人骂你。
我刚到现在这个图书公司上班时,同事会好奇地在微博搜我(现在我的名字是微博的敏感词了,搜不出来),她搜完后眼睛红红的,说,世界上怎么有这么恶毒的人。我说怎么了?她说一搜就发现很多人在非常恶毒地骂我。
有一个用户给我邮箱发恐吓信,一般人骂我也就坚持个两三天,这个人坚持了两年,我觉得那个人很偏执,她思路已经混乱了,咒我祖宗十八代去死,我好想回复:不用咒,早就都死了。
而且你知道她骂我是为什么?她说我是一个爱豆的粉丝,故意限制她偶像的流量,我说我还有这本事呢?
我被说成粉丝的原因很搞笑:我以前待过的机构,瑞丽是他们旗下杂志,有一次瑞丽找这个爱豆拍了封面,我作为公司员工在微博上随手一转,这就成为了证据。
还有人会造谣我做管理员收黑钱、月入三百万,连公司的同事都刷到了这种文章。我当时回答他,我要月入三百万,还来这上班?我直接跟老板谈合作去了。
我很少为此生气,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会感觉到这个世界还是挺多元的。我工作时也是这样,遇到有冲突,听见难听的话,我知道对方是在针对我,但我觉得要赶紧把事情解决,不会把精力耗费在情绪上,我是一个很懒的人,能不用力气就不用力气。
同期的管理员除了我还有芳汀和一个男管理员,他是个男护士,后期“姨妈的鸭”加入进来,大家都有被骂心情不好的时候。
男护士是个非常有原则性,而且很倔强的人,比如生活帖,我不会全都删掉,只是控制数量而已,但他会看见一个删一个,你赶上他的话,那就是赶上了。
他还因为删掉时政贴被扣帽子不爱国,因为很多人觉得自己的主贴很正能量,你删我,说明你观点和我相反。而实际上,小组不可以讨论时政话题,不管你持有怎样的观点。
芳汀是我找来做管理员的。她很擅长做内容,我觉得万一有一天,小组没有热度了的话,芳汀有能力把大家重新吸引过来。她还是一个情绪非常稳定的人,因为她是幼儿园老师,每天面对小朋友肯定更难。可是后来她也不做了,因为到后面你的心理压力会很大。
姨妈的鸭是现任鹅组管理员,她有一次删了一个违规帖子,那个用户就***自己的小伙伴来攻击她。我记得那天在上班,上午她给我打电话说很难过,然后那一天我们都一直在通话——你知道林志玲和她老公打一整晚电话的事吗?我也经历过了。
等我晚上回到家,十点多钟,躺在床上的时候这通电话才结束。她也不是一直跟你倾诉,中间也会沉默一段时间,想说了再接着说。姨妈的鸭反应这么大,肯定也不是就因为删帖这个事,是她长期做管理员累积的情绪。
所以找管理员是很难的,你要让这个人不偏不倚,还要情绪稳定。我更倾向于找一个跟小组同呼吸、共命运的人,而不是看这个人性格怎么样,性格是很难考察的,尤其隔着网络。但是如果这个人不偏不倚、不由着情绪和喜好去挤兑别人,对她来说收获更大,她会更持久地管理好这个小组。
比如姨妈的鸭,她是位美妆博主,八组组员大部分都是女孩子,她成为管理员,我觉得也许会为她带来一些曝光——你不可能让一个管理员什么好处得不到,每天却要承受这么大的心理压力。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是管理员在处理问题,组长呢?组长老段现在是名医生,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管小组的具体事情。她的神隐也是件好事。我读一些历史书的时候,学到一个道理,就是绝对不能让组长去管理很具体的事情。
因为管理具体的事情,一定会有管理不好的时候,一旦你是组长,因为具体的事情没管理好,被一堆人冲击,直接后果是冲击到整个小组。我开玩笑说就像日本的***、英国的皇室,这些国王都只是个吉祥物,管事的另有其人,他们反而能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底下真正管理的人,做不好是可以被换掉的,这种更换不会冲击到整个系统。
我看历史书,就会对标鹅组的管理方法。之前也有人提议说,为什么不投票选管理员?这绝对不可以:一旦投票,最后肯定是各大流量的粉丝成了管理员。整个小组就没有公平可言。在鹅组之外的空间,粉丝管控的后果,已经有很多案例了。
5
确实有明星团队会找到我,要求删帖。对方在私信里直接亮明身份,或者直接亮律师函,让我删帖。
我不会随便删组员的帖子,只会让他们不要动我的心思,直接去联系发帖人。有的帖子随后真的消失了,有些反而把事儿闹大了——发帖人把私信截图挂出来,让大家来看,某明星团队在花钱让我删帖。
发帖人的心态是:你这点钱算什么?当众挂你,我更开心。
鹅组是一个消解明星光环的地方。李易峰曾经***过鹅组用户,我们把他的名字,包括他的代称都设成了敏感词,在组内无法显示——你都来告我们了,我们还要给你留热度吗?鹅组不是互联网大平台,我们还有小小任性的空间。
当时李易峰的粉丝***,说为什么组里只有对李易峰不利的帖子?实际上相关的帖子都少了——粉丝、黑粉都在举报对方的帖子,管理员只是处理举报,并没有专门删某一方的发言,但双方都觉得自己才是委屈的那方。
一些社会话题的帖子也是一样的,我有我自己的观点和倾向,一些观点放到鹅组也会被骂的,但我不会因此去干预组员的帖子。发表观点,是组员的自由,你觉得鹅组的言论风向出现变化,可能这正是当下大部分网民的倾向——这不只是一个鹅组,可能大环境就是这样的。
豆瓣小组这种BBS的发帖方式,跟市面上其他社交平台都不一样。
像知乎、小红书等平台,是一个人说话,站方用算法和流量给你推广,这中间是有大数据做选择,读到的人只能跟在这个帖子下面表达观点。
鹅组是传统BBS方式,没有大数据,没有KOL,首页每个帖子被看到的几率都是相同的。这是一堆人凑在一起聊天,一起发表感想。
这几年,有很多人是为了鹅组专门注册的豆瓣账号,他们打开APP就是为了刷小组。而十年前,鹅组的成员,基本都是豆瓣的传统书影音用户。现在大家都知道,书影音用户和小组用户的分歧也越来越大,很多书影音用户都希望把小组用户赶走。
我以前还专门发过帖子,建议新来的小组用户们,如果没什么可玩的,先去各个小组转一转,多关注一些人,自己的首页就热闹了,你也就真的在豆瓣玩起来了。但后来发现,高流量的小组虽然活跃,但一个用户很难跟另外哪个账号保持频繁互动,这些小组用户是没有交朋友的诉求的。他们也不会转去看书影音内容。
2018年11月,我卸任了鹅组管理员。当时我的正职工作换岗了,要经常代表公司跟网友打交道。我怕爱好和工作掺杂在一起,而做图书,对我来说比做娱乐更快乐。
不当管理员,我不碍着任何人的利益,被骂的邮件也没有了。
做了8年鹅组管理员,对我来说只是玩耍而已,我放弃得很干脆。事实上我对娱乐其实兴趣不大,以前接外稿,我去采访过很多明星,从来没有“上头”“下头”的感受,因为一开始我对明星兴趣就不大。我也很少看电视剧,只把电视当背景音。
回想这八年,我还是觉得很快乐,很有成就感——从零开始建立起一个平台,没有KPI的考核,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我们做出了一个六十多万人的社区。放眼全国,几个人有这样的人生经历?
而一切都是无心插柳,如果一开始就目的性很强,抱着“一定要把这个小组做成什么样子”的想法的话,可能就什么就做不成了。
来源:先生制造 微信号:EsquireStudio
本文来自残情先生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7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