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投资者容易输钱的内在因素

前面说了普通投资者在市场容易输钱的客观原因,除了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很多自身的主观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十个主观原因:第一大误区:**心理投资是任何人都需要伴随一生的事情,是需要用时间来慢慢积累的。如果你有一笔10万的资金,我们假定平均每年能赚12%,那么40年后...

image

前面说了普通投资者在市场容易输钱的客观原因,除了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很多自身的主观原因。我总结了以下十个主观原因:

第一大误区:**心理

投资是任何人都需要伴随一生的事情,是需要用时间来慢慢积累的。如果你有一笔10万的资金,我们假定平均每年能赚12%,那么40年后的资产是930万,如果同样的10万元,如果你晚投资10年,同样的收益率,那么最终只有不到300万,差了整整630万。

但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及早开始投资,牛市来了看到周围人赚钱了又产生嫉妒心理。马云赚多少钱很少有人去比,因为大家知道比也比不了,但你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邻居如果赚了钱,很容易成为入市的一个理由。因为他们过去和我差不多。为什么他可以我就不可以了。在这种心态下进入股市,很容易产生**心理,因为想追上你的周围人。

在这种**心理趋势下,很容易把所有的资金全部一把注入到股市,满仓一个品种,甚至用了高杠杆。而这个时候往往已经是牛市的高点了。如果碰钱赚了点钱,更加会强化这种行为,直到**失败为止。

诚然,我们在投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一点赌的因素。但即使是赌,也要理性的赌,比如**中最著名的凯利公式,就是理性下注的一个科学根据。

第二大误区:从众心理

买股票基金听周围人介绍。因为自己不具备相应的投资理念和知识,周围人如果赚钱了,那就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大家都买这个股票,大家都买这个基金,成为初入股市的投资者的很常见的一个投资理由。

从众心理不完全不对,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了投资相关知识后,应该理智的把大众特别是周围人的投资行为作为一种信息去判断。盲目从众很容易在牛市的疯狂中推波助澜,但十有***高兴了没多久就被套住在高高的山岗上。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从众心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人类几万年的蛮荒时代,要和森林里的豺狼虎豹搏斗,要生存下来的一定是靠群体的力量,独立的个体在那个蛮荒年代里是很难生存下来的。但今天的投资要求投资者的恰恰不是从众而是需要自己的独立思考。

第三大误区:迷信心理

从众不行那我相信专家总行吧?和从众心理不同的是迷信专家和大V。当然除了个别的滥竽充数的外,大部分专家和大V的水平肯定比我们普通投资者高,但一样他们的言论也应该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一方面有些言论是为了站台,一方面即使有些言论是正确的,也应该考虑这些言论的时间和地点。

举个例子,巴菲特推崇标普500指数基金,而且在对冲基金经理的10年之约中用标普500打败了对冲基金。但巴菲特说这个话是针对美国市场,在中国市场,由于存在大量的散户交易,市场的阿尔法机会要远远大于美国,所以就导致了最近几年来许多主动型的混合基金战胜指数。即使在美国,这几年纳斯达克指数基金也远远战胜了标普500。不是巴菲特说错了,而是巴菲特是在很多年前针对美国这个市场说的,一方面美国市场里以苹果、微软、亚马逊、谷歌、脸书等代表新经济的纳指市场头部企业的兴起,另一方面是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巴菲特这样伟大的投资家的言论都需要我们独立思考和判断,更何况其他的专家和大V?

第四大误区:短线心理

追涨杀跌,天天乐此不倦。短线心理,特别是超级短线。从根本上说还是**心理造成的。或者是长线被套,或者是看到有人短线成功。通达信上有个活跃股指数,从2011年9月22日最高点72238跌到2021年12月3日的376.29,整整跌去了99.48%,这还没算上每天的交易成本。当然,一个大概率亏损的行为,总有几个幸存者,甚至还有赚了大钱的。但坏就坏在这些极少数赚大钱的人。如果真的短线没有任何人盈利,那就不会再有人去做这种超级短线了。

有人会举出西蒙斯这样的反例,承认,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做了很多高频交易,取得了远超过巴菲特等一干投资家的业绩。但我们必须理性的看到,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包括国内的很多优秀的量化基金),都是雇佣了大量的数字专家,发掘了很多很多短线甚至超短线的机会,这些有效的短线,正是赚了很多喜欢做短线的普通投资者的钱。绝大部分投资者是没有能力做好短线的,而残酷的是,正是大量的业余投资者的这种喜好,给了像西蒙斯这样的极少数高手短线交易超额收益的机会。

举个例子,当年两个俄罗斯的高手,就是利用了自己的资金优势和对手的心理,在A股的股指期货上赚取了大量的钱。举个例子,他们先是利用资金优势,做多把价格打高0.1元,因为A股的很多策略都是跟随,所以市场就随即上涨上去了。然后一个做空,成交在0.08元。大量的资金密集成交在0.02元,一个来回就赚0.02元,市场谁也感觉不到,但这样一个来回在1秒钟里可能能做好几次,每次虽然赚钱非常少,但连续不断的累计起来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心理学告诉我们,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能克制自己的短期欲望,心理学上的名词叫“延迟满足”,短线行为天天乐此不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不愿意延迟满足。其实你仔细想想,好比打麻将,四个人都想赢,但最终肯定是不可能的,输于是一个零和博弈。股票交易更是如此,如果没有企业的盈利推动,扣除交易成本,连零和博弈都没有。当然打麻将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如果你把短线作为一种娱乐也未尝不可。但如果你要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盈利的手段,那无疑是水中月镜中花。

当然极少数高手的存在,对大部分人做短线是一个极大的诱惑。我们大部分投资者都是普通人,大部分也不是职业投资者。我们大概率成不了这些短线高手,况且里面还有一部分利用信息、资金等优势在做市,更是我们普通人不能做到的。

第五大误区:炒消息心理

因为缺乏投资知识,缺少理性判断。除了受周围人影响,受专家影响外,还受消息面影响。不可否认,中国的A股受消息面影响还是很大的,各种炒消息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个免税的消息,可以把一个股票拉几个涨停。但这里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个消息是短期的影响还是长期的影响,是心理层面上的还是对业绩有实质性的影响,股价是否存在过度反应?这些都需要我们投资者去独立判断的。

雄安消息出来后相关概念股连续大涨,但过后则是一地鸡毛,尘归尘土归土。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训。雄安的影响是长远的,但对于这几年相关的股票的业绩很难有实质性的影响。另外类似的有周围环境一紧张就炒军工,也是类似的。和短线心理类似,这种炒消息的行为,也是个别提前介入提前退出的人受益,正因为有这样的人存在,才会对很多人有着强烈的诱惑。关键还是我们大部分人不可能都成为这样的少数幸存者。

第六大误区:贪婪心理

看好某只股票,最近某个板块或者风格盛行,全仓压上,甚至意犹未尽还加杠杆,融资顶格不够甚至还去做场外配资。只要有一点牛市的味道,这些场外的高杠杆配资

如果运气好赚了钱,更是会加强这种贪婪心理,最终导致失败。说一个定投中的故事,2011年不少人跟我定投中证500,到2015年3月份我翻倍***了,大部分人是因为在2011年连续下跌恐惧导致停止定投,个别人还因为贪婪,到了定投日因为跌跌不休,所以想能不能等几天跌的更多一些再买进,再过了几天如果还在跌,就会像能不能再等几天;如果涨上去了就更不买了,他就会想前几天便宜我不买,今天贵了我买不是傻子吗?

贪婪心理还表现在对下跌的痛苦要远远超过对上涨的愉悦,如果一个品种上涨后跌回原点,给他带来的还是痛苦。贪婪心理导致每天都会产生无穷的后悔和懊恼,失去了投资的真正目的。

2021年我重仓了可转债,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一部分人总想卖在可转债的最高点,找了很多历史的数据来说明已经到了顶点,及早的***导致没有吃到后面一段丰厚的收益。根本原因还是太贪婪,吃到嘴里的肉再吐出来似乎是犯罪。如果你准备好有一部分收益就是要还给市场的,就会很坦然的去面对这个问题。

第七大误区:恐惧心理

和贪婪心理不同的是恐惧心理也是有害心理。这些人往往是在牛市里极度贪婪,到了熊市又变成极度空间,同样的消息不同的解读。投资中的恐慌心理,主要还是对持有的品种未来的走势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即使持有债券或者可转债,到期时间确定、价格确定,还是有很多人对过程中的下跌产生恐慌心理,学习了一些技术指标,发现典型的技术指标下跌趋势后更加恐惧,殊不知这些技术指标只不过是过去经验的总结,是否准确有个概率问题,另外有些成交量不是很活跃或者被控制的股票,会故意做出下跌趋势引导散户割肉。凡此种种屡见不鲜。

恐惧和贪婪是一对双胞胎,往往会同时出现在一个投资者身上。比如前面说的总想卖在可转债的最高点,即是对可转债大跌的恐惧,也是对获得的收益不愿意看到回吐的贪婪。

第八大误区:锚定心理

因为你对未来的恐惧,所以很容易找一个参照物。比如说你去市场买东西,你如果不熟悉价格,很容易和摊贩讨价还价,而摊贩掌握了你的心理后,故意开了一个天价让你砍价,你觉得通过砍价获得了便宜,其实你还是因为锚定了摊贩开出的高价而觉得占了大便宜了。

在投资中一样,有人卖出的理由就是赚钱了,有了5%、10%的收益就觉得可以止盈了,殊不知股票价格的涨跌和你的持仓成本基本没什么关系的。股票的基本面起了恶变,比如说当时的乐视网,因为看到账面出现亏损死活不愿意卖出,导致最后不可收拾。同样因为基本面恶变,下跌也不会因为你的持仓成本的高低而会停止下跌甚至反弹。凡此种种,都是锚定效应在投资中给我们投资者带来的误区。

第九大误区:惯性心理

心理学上还有一个名词叫近因效应。就是说最近一次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历对未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就像俗话说的那样: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殊不知其实你遇到的一次失败或者成功的经历只是一个个案,可能不具备普遍意义。

我自己在投资经历中就多次犯了惯性心理。买认购者中了上海石化亏损后就10多年没碰股票;2008年大熊市靠债券获得了很好的收益,到了2009年四万亿行情来了还是固守熊市中的债券思维模式,错失了一次大牛市;到了2016年靠小市值策略大幅度跑赢指数,2017年蓝筹行情来了还是固守原来的思维模式,再次跑输指数。上次成功的就一直使用,上次失败了就一直不敢碰。把自己遇到的一次个案当作普遍规律,外界条件一变就产生失效。

第十大误区:喜新厌旧心理

和惯性心理正好相反的是喜新厌旧心理。过去股市里炒新是屡见不鲜,这个炒新主要是新股上面没有套牢盘,所以很多人不讲基本面不讲估值,一个劲的往上炒,直到由于某种原因***。总觉得反正只要我不去接最后一棒就可以了。殊不知即使你这次没接最后一棒,总会有人接的,这次你没接,不代表将来不接。这种刀口舔血的活不是好干的。

对于基金投资者来说,还有一个怪现象是喜欢买新基金。喜欢买新基金有几个原因:一是受客户经理的影响,或者是受基金公司的宣传的影响;二是觉得老基金净值高了,太贵,不如新基金的净值从1开始算起。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建议去买新的基金,特别是新的主动型基金。因为指数基金还有历史的指数可以追溯,主动型基金虽然可以根据基金经理以往的业绩来推测,但如果你相信这个基金经理,为什么一定要去认购新的基金而不去买他老的基金呢?新基金还有一个募集期,资金到账后还要建仓。一般来说除非有不同的主题,持仓大概率会重叠的。

有人觉得新基金净值从1算起便宜,这更是一个误区。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假定新老基金都只持有茅台,茅台价格1000元一股,那么新基金净值1,就相当于1/1000的份额的茅台,而老基金净值2,就相当于持有1/500的份额的茅台,如果你花了1000元买了净值1的新基金,相当于买了1股茅台,但如果你花了1000元买了净值2的老基金,一样相当于买了1股茅台。虽然看起来净值高的,但其实本质是一样的。

投资中的投资知识固然重要,但了解这些投资的心理误区,想办法战胜它们,可能是更加重要的。

来源:持有封基 微信号:gh_be03e39a3848

本文来自残陌浩空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7479.html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 0
上一篇 09-20
下一篇 09-20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123456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