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货逆袭,是 2021 年中国消费领域最鲜明的主题之一。逆袭的背后,是市场需求被不断重新定义,更是产业的革新与向前。
这一幕在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就展现得淋漓尽致。
曾经,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被戏称为“PPT 造车”。201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仅为 1 万多辆。
但到 2021 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猛增到 331.2 万,渗透率达到 15.7%,而美国的同期数据只有 65.5 万和 4.2%。
不止销量在提振,新能源汽车的销量结构也在变化:2016 年,过半新能源汽车都被单位、公司买走,但到 2021 年上半年,超过四分之三的电动汽车购买者都是个人。
这意味着,新能源汽车行业已进入市场化竞争时代。
另外,在新能源汽车的车型上,消费者的偏好也出现了变化。
2017 年,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是 A00 级小车,消费需求主要是短距离代步,更长的 A、B 两级家庭主力车型销量并不高。
而如今,更多人将新能源汽车作为了家庭用车。在 2021 年前 11 月,A、B 两级车型的销量占到一半。
销量猛增、个人消费成主导、家庭用车成主流,2021 年称得上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跃之年,而引领者正是自主品牌。
2021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最高的 10 大品牌中 9 个是自主品牌。即使中国早已放开新能源汽车的外资限制,合资车企也大力开发,自主品牌依然稳稳领先。
而比亚迪作为国产汽车品牌的领头羊,更是连续 7 次刷新中国月销纪录,月销连续突破 9 万辆,并第 9 次登顶中国年度销售冠军。
从整个市场年销 1 万,到单一品牌年销近 60 万,这不仅是新能源汽车腾飞的最佳写照,也是中国汽车腾飞的最佳写照。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国外汽车因为起步早,至今占据着市场主导权;但在新能源汽车零售中,自主品牌渗透率达到 36%,主流合资品牌仅为 3%。
放眼全球,自主品牌的成绩依旧优异。2021 年前 11 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一国的销量就占全球五成。
为什么自主品牌能抓住机遇,在这波浪潮中抢占全产业链领先优势?
这首先得益于中国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顶层设计。汽车行业产业链十分复杂,上**业几乎囊括了所有制造业:冶金、化工、电子……
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水平,就代表了这个国家的整体工业水平。而新能源汽车,被视为中国在制造业的一次换道超车的机会。
所以早在 2001 年,国家 863 计划里就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在 2009 年,《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支持,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但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够取得成功,根源还是产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
中国最早开展新能源汽车研发的企业,就是前面提到的比亚迪。
2002 年,比亚迪开始研发电动车的半导体;2006 年,比亚迪推出纯电动概念车;到 2008 年,这个品牌推出的全球首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实现商业化。
正是勇于创新,让自主品牌积淀了过硬的技术。
比如新能源汽车最核心的电池领域,现在总体呈现中日韩三国鼎立的态势,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企业有一半席位。
靠着多年技术上的稳健创新,比亚迪研发出了更安全的刀片电池,解决了自燃这一大业界隐患。
刀片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之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水平的最佳写照。
它的成功,让行业更加关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这类电池的市场占有率,也在近两年直线升高。
搭载了刀片电池的比亚迪汉 EV,也成了国内首款月销过万的纯电动中大型轿车。10 年前,全国纯电动汽车的整年销量还不到 1 万辆。
除了电池,还有一项关键技术创新是在插混领域。
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时最常考虑的就是续航里程。特别是逢年过节,对长续航的追求就更突出。
但另一方面,一半的新能源车主每天只跑不到 50 公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要跑百公里以上。
所以综合了新能源使用体验和燃油车便利这两样优势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一直都有发展空间。
然而,贴合市场需求的领先插混车型并不多见。
直到 2021 年,比亚迪发布了 DM-i 超级混动系统。它以电为主,多用电、少用油、高效用油,综合续航能直接突破 1200 公里,百公里亏电油耗只要 3.8L,跑长途毫无压力;而最高 120 公里的纯电续航,也能满足绝大多数的日常出行需求。
所以这款秦 PLUS DM-i 也在市场大获成功,力压一众合资品牌燃油车,挤进了 A 级车月度销量前三。
所有插混车的月度销量,也从这年 1 月的 2.7 万辆,猛增到了 11 月的 8.5 万辆。
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但插混更胜一筹,中国需要插混。
如今,多国承诺实现碳中和。而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中,有 16.2% 来自以燃油车为主的交通运输。
未来几十年内,燃油车被新能源汽车替代已是大势所趋。
不难预见到,电动化浪潮将会席卷全球。
而以比亚迪为首的国产汽车,将立于浪头之上,让中国智造成为全球车企的新标杆。
来源:网易数读 微信号:datablog163
本文来自琴冷弦涩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