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夕:发现不少人对互联网大厂有一个普遍误解,就是不分业务板块和具体职能,而把大厂内部一切都等同起来、放在同一个水平面上理解。
但其实,大厂整体上“效益好”,与其内部某个事业部或业务部门的效益好坏,并没有直接关系。可能有些部门年终奖是60个月薪水,与此同时 —— 有些业务部门会因为业绩不佳而被裁撤掉,两者会同时发生。
以腾讯为例,最近的大裁员在脉脉上被热炒。但裁员主要发生在csig 和 pcg 这两个事业部 —— 可能这两个事业部会裁掉30%-40%的人,平摊到整个公司裁员10%-15%。但外面炒得轰轰烈烈的大裁员,跟其他事业部没太大关系。
所以,互联网大厂内部其实是非常“结构化”的,你要用“结构”、而不是“整体”的眼光去看待其变化发展。
具体到职能,你如果做技术或产品,在大厂会拿到高出、甚至远高于社会平均的薪酬;但是,如果你去大厂做财务 —— 我身边有不少从四大跳到大厂做财务,很可能收入并不高,但同样累的要死 —— 跟很多人预想的钱多活儿少福利高,并不相符。
总之,要从结构出发来看大厂:不但要看业务部门,还要看具体的职能。
比如你在微视部门也是在腾讯,你在微信部门也是在腾讯 —— 前者正在经历大裁员、这个产品死掉只是时间问题;后者则完全不受这次腾讯裁员影响,福利待遇依然维持高位。
比如你在腾讯做技术,你在腾讯做财务 —— 前者很可能“高薪+高奖金+授予股票”,后者累、收入有限,而且奖金只能拿部门平均(因为不创造收入)。
综上,腾讯这轮裁员也是结构性的,主要涉及csig 和 pcg 这两个事业部,跟其他事业部关系不大。而这两个事业部之所以裁员,主要是因为:
①这两个事业部之前大规模扩张,招人太快太多太急;
②基于①,这两个事业部也是所有事业部中,总人数最多的;
③虽然总人数最多,但这两个部门也是收入和业绩最差的两个部门,人效比最低。
所以,这两个部门裁员很正常。如果从纯业务理性出发,这两个部门应该至少裁掉50%以上,而不应该裁这么少。
最后,以腾讯的总体收入和账面现金,裁掉这些员工、在财务上的意义不大;但这并不是为了省钱而裁员,而是为了优化业务和人员结构。
这种业务和人员的持续优化,在战略上意义重大,没有在这个行业工作过可能很难理解。
@何夕:不仅是腾讯,任何一个大组织都是如此。
组织大了,就更像一个生态:在生态中,总有高树、也有低草。很多人拼命想进大厂,以为进了大厂收入福利就有保障,工作也体面。
但其实并非如此。
你一定要搞清楚,进去之后的生态位是高树还是地草 —— 如果在低草这样的生态位,其实很险峻,很容易被扫地出门。但如果在高树的生态位,红利期可以吃很久;比如在腾讯的微信事业部,35岁被裁掉?不存在的。我认识不止一个40+的微信员工。
只可惜,在任何一个生态中,享受大部分阳光雨露的高树,都是少数;大部分都是苟活的低草,以及对高树和低草进行业务支撑的纯职能部门。
为了进大厂而进大厂,即使在边缘部门或纯职能部门也在所不惜 —— 比如牛剑硕士去做内容审核工作,比如985硕士去做HR或行政……或者再往前,部分对体制极其迷恋的东北家庭,花重金给儿子弄到大厂当门卫。
你是获得了中短期的保障,但同时也可能废掉了自己的人生。人活一次不容易,难道不应该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板,做出点东西来?
我反正不太理解,很多人为了那点可怜的保障和安全感,拼命挤进体制内和大厂边缘或纯职能岗位,而把自己废掉的选择,为得是什么?
在这种地方工作久了,会不会后悔?以及,你怎么知道这种“刚性稳定”的地方,未来没有风险?97-98年工人大下岗,放在10年前恐怕没有工人能够想到。
本文来自冰蓝水蜜桃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5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