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力汽水二号:互联网并没有制造出“新词”,而是在潜移默化地消灭“旧词”。
比如:
聚会上热热闹闹的,何必说这种“扫兴”的话?
他说那些话,总是让我觉得“不悦”。
他觉得心烦意乱,全是因为那个“无趣”的人。
那些事情回想起来,还是很让人“难堪”。
互联网上,“扫兴”、“不悦”、“无趣”和“难堪”,这些词好像都被“下头”这个词取代了。
这不是什么好事,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思考方式。
当准确的,细致的,准确指代情绪和思想的旧词被粗线条的,模糊不清的,笼统表述的新词取代时,我们丢失的不只是旧词本身,还有我们的“思考和认知”。
毕竟情绪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找不到准确的词来形容它了。
“语言的模糊化”必然导致“认知的模糊化”,“认知的模糊化”又会导致“思维的模糊化”,我们会变得浅薄,因为我们的思想在变得扁平——既然简单的词就能表达出我的情绪,那我为什么要思考得那么深呢?
于是“糟糕”、“悔恨”、“失误”一系列相关的或是更深层次的词都可以用“完啦芭比Q”来指代;“无奈”、“自责”、“惊讶”、“愤怒”和“烦闷”的情绪都可以“我真的会谢”来形容……
这真的是好事吗。
“完啦芭比Q啦!家人们,这事儿我越想越下头,还是不想了吧,这种事情想多了真的无语,我真的会谢”。
本文来自九江凉月投稿,不代表66行知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ygx2.com/7/3704.html